北京中恒华盈投资有限公司 Beijing Grand Wall-In Investment CO.ltd

行业动态
152023-02

住建部: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公示(2月14日)

来源:住建部关于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的公示建办受理函〔2023〕1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局),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  按照《行政许可法》及有关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我部对近期申请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的申报材料组织了专家审查,现将专家审查意见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https://www.mohurd.gov.cn)予以公示,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企业申报材料中的人员、代表工程业绩等详细情况,可通过点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行政审批专栏→资质申报基本信息公示”进行查询。  专家审查意见为不同意的企业可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政务服务企业行政审批→申请事项办理进度查询(受理发证信息查询)”查询具体意见。公示时间为:2023年2月15日至2023年2月28日(10个工作日,2023年2月15日起可查询具体意见)。如企业对专家审查意见有异议,可在公示期间通过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报软件(下载地址:http://jsb.justonetech.com/)提交陈述申请,将包含陈述申请表(需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本单位印章)的陈述材料电子数据包通过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上报后,我部行政审批集中受理办公室即可进行受理。提交陈述材料的日期以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上报日期为准。  任何有关单位及个人,如对企业申报资质情况有异议的,均可向我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或办公厅反映情况。单位反映情况需加盖公章,个人反映情况需签署真实姓名并留下联系电话、地址和邮政编码。凡对公示意见不清楚或不理解的,请直接向我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咨询。  联系电话:建筑市场监管司资质处:010-58934626;       受理办:010-58933470;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  邮政编码:100835  附件:1、工程勘察资质专家审查意见汇总表     2、工程设计资质专家审查意见汇总表     3、建筑业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汇总表     4、工程监理企业资质专家审查意见汇总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2022年2月14日转自:建筑知音

152023-02

观点 | 欧盟“碳关税”准“落地”,倒逼碳市场提速

郑运昌 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许志荣 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华润电力(广东)销售有限公司2022年12月13日,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就欧盟碳关税(碳边境调整机制“碳关税”,简称CBAM机制)进行第四轮三方协商,其中欧洲议会议员已与理事会达成临时协议。2023年2月9日,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通过该版本CBAM协议,预计该CBAM协议将在2023年4月获得欧洲议会的最终通过。01欧洲“碳关税”简介CBAM是欧盟“Fit for 55”减排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该计划旨在2030年前让欧盟成员国碳排放量较1990年降低55%,包括扩大可再生能源占比、扩大欧盟碳市场、停止销售燃油车、设立碳边境调解机制12项新法案。根据欧盟碳交易体系(EU-ETS)改革方案,欧盟免费碳配额将于2034年全面退出,其中2030年免费配额削减至51.5%。免费配额的全面退出将为欧盟工业带来高昂的碳成本,可能导致生产转移,产生“碳泄漏”,为避免“碳泄漏”、保护欧盟内部工业竞争力,CBAM机制因此诞生。各版本的CBAM覆盖行业有不同程度差异,但均指向欧盟进口量较大的高碳行业,钢铁、水泥、铝、化肥和电力等行业将率先受到CBAM机制管控,并将逐步扩展。从排放来源看,CBAM机制将覆盖直接和间接排放,部分行业可能延伸至上下游产业。该法案如顺利通过,将自2023年10月1日起适用,但法案设置了过渡期,过渡期内进口商仅需履行报告义务。过渡期的设置使进口供应商“碳关税”获得时间窗口以评估“碳关税”风险,也为欧盟积累数据。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将提高外部企业出口欧盟商品的成本,降低外部出口企业商品的竞争力,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02“碳关税”计算假设总体来说,欧盟“碳关税”的目标是确保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欧盟企业自产产品与进口商品保持同等碳价格,即通过购买CBAM证书的形式来支付在生产国与欧盟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额,使得欧盟的自产商品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防止“碳泄漏”,但排除了与欧盟具有相同气候目标的国家的“碳关税”义务。笔者认为“碳泄漏”具体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差异,本质是生产技术的差距;一种是单位产品的有偿碳配额价格差异,体现出碳额外成本。具体计算CBAM证书价值时可以参考增值税的征收方式,将进口商品的碳价格看成是进项税予以抵扣,因此,本文假设未来CBAM证书的

152023-02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确保全国粮食1.3万亿斤任务!四川将分三步建“天府粮仓”

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新春伊始,在巴蜀大地希望的田野上,一派备耕备种的繁忙景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炉,更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看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文件中所说的‘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将农业发展与国家富强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西科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小东说。金融投资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不少的涉农企业纷纷表示,希望随着一号文件的落地,使自身业务获得进一步发展。1   四川分三阶段建设“天府粮仓”一号文件明确,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号文件提出了不少实施路径,其中之一是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在建设的“天府粮仓”就是保护耕地之举。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水稻,图据新华社“天府粮仓”建设将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25年“天府粮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30年“天府粮仓”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粮食产量提高到3750万吨以上;第三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基础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省目标。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研发、生产、销售的西科集团表示,公司将做好农庄式生产基地平台、农资连锁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将公司打造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团企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号文件要求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对此,吉峰科技信心满满:“在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中,制造板块主要是制造免耕机、精播机、深松机及深松整地机等系列产品。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对农机行业进行整合,做大做强主营业务。”2 新希望今年拟出栏生猪1850万头一号文件提出,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要求,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四川省作为全国全国生猪生产大省,面对“猪周期”影响,建立了猪肉收储机

152023-02

2023年光伏行业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2023年光伏将超越水电,成为全国第二大电源迈入“十四五”之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下,新能源迎来的全速发展的新周期,国家政策、地方规划密集出台,国有企业强势加入,直接推动光伏电站投资进入白热化。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水电装机(含抽水蓄能)约为4.1亿千瓦,而光伏电站装机达到3.72亿千瓦,成为全国仅次于火电、水电的第三大电源形式。按照行业装机趋势,到2023年底光伏发电装机或将突破5亿千瓦,大概率超越水电(含抽蓄)成为全国第二大电源。迈入5亿千瓦大关之后,新能源已经成为新增能源中的主力军,也在朝着主力能源形式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传统能源价格的持续上升,随着产能及技术的充分释放,2023年的光伏电力将成为全球第一大便宜的电力形式,这也是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底气。二、光伏电站开发投资分化:国有企业垄断地面电站市场尽管2022年关于国有企业压缩新能源投资的争议声不断,但从全年指标获取情况而言,国有企业在地面电站开发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夯实,超过70%的地面电站主投资方仍为国有企业,这也印证了在地面电站开发中“国进民退”的趋势。或配合产业配套,或保障供应链,在光伏制造领域,央国企开始动作频频。截至目前已有十余家央企和地方国企开展光伏制造项目,六大发电集团中仅大唐未见动作。值得重视的是,除了常见的合作模式外,自建模式逐渐增多。事实上,这与地面电站发展模式息息相关。为了发挥规模效应,我国地面电站开发逐渐进入基地化时代,投资额度以及建设管理难度升级,这也导致地方政府在进行指标分配时亦偏好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在三批大基地项目优选中,几乎超过90%的项目被国企收入麾下,民营企业大多以产业配套、地方贡献等方式参与其中,但项目的主导投资方仍然是国企。尽管有部分省份明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光伏电站项目开发,但从整体的趋势来看,在地面电站这个市场,民企未来将更多的作为服务方参与,央企等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三、大基地项目陆续落地,探索中国光伏开发新场景   2023年是第一批大基地项目申报承诺的截至并网期限,尽管部分项目由于外送通道等原因导致进度不及预期,但可以确定的是,2023年将成为大基地项目大规模并网的第一年。风、光大基地首次写入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了2022年新基建、政府工作的重点。2022年两会报告表示,推进大

152023-02

经济日报金观平: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再提速

今年以来,证监会接连核准设立和批复4家外商独资机构,节奏远超前3年。一方积极对外敞开怀抱,一方坚定执着布局中国,我国资本市场和外资金融机构上演着一场“双向奔赴”。外资金融机构渴望更深入参与中国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外资机构积极来华展业,摩根大通、高盛、野村等10余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获批,桥水、贝莱德等多家外资私募证券基金争相在华设立全资子公司。此外,范达基金、联博基金等已提交公募牌照申请……外资机构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与日俱增,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投下信任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资本市场。当前,我国股市和债市规模均已位列世界第二大,A股上市公司已突破5000家,如此庞大的资产盘子,需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配置资源,提升效率。加快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既可以引入海外中长期资金来降低市场波动,便利国内企业多元化融资、降低资金成本;也能够推动国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经受风雨历练、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更好促成这场“双向奔赴”,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紧锣密鼓。相继开通中日、深港、沪港、中新ETF互通;持续扩大期货期权特定品种开放范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外资机构在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上均实现国民待遇,等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与全球主要市场互联互通的桥梁不断搭建,越来越多资本得以进出流转,市场活跃度和韧性明显增强。开放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鲜明标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深刻演变,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面临更多风险挑战,开放的大门不仅要越开越大,更要越开越稳。在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便利境内外投资者跨境投资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和力度,加强对跨境投资行为和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研判,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类金融风险,坚持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拥抱全球化,与海外市场形成更加紧密、良性的互动,为全球投资者创造更多中国机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金观平)监制/张益勇审核/王玥编辑/于浩

152023-02

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中电建、中能建、中治:2023年怎么干?

中国建筑集团202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政策”和“六个统筹”,全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化改革创新,突出抓好“稳增长、谋创新、促治理、防风险、强党建”五大任务,为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努力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郑学选强调,明年企业改革发展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要突出以“五大任务”为总抓手,全力带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一是高质量服务稳增长。精准用好国家稳经济政策,结合国家的利好政策和各级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增强基础设施业务竞争力,继续扩大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业务市场份额,不断积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主动适应地产行业发展新形势,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提高房地产投资业务去化率,加快拓展城市运营市场,稳健开展房地产承建业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增强各方联动创效的合力,各单位要努力增收创效,紧盯项目履约这个关键环节,在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贡献更多利润。大力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落地各项政策制度,推动集团海外业务实现新的发展。二是全面推进创新工作。牢牢把握创新的着力点,坚持立足供给端,多做服务自身发展和有实际需求的创新,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坚持创新的产品化产业化方向,继续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大业务,推动中建科创和中建数科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更成熟的技术成果,尽快落地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为员工开展创新搭建平台、提供渠道,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能。三是构建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优化集团总部战略管控职能,深化研“166”战略举措,向世界一流企业加快迈进;以ESG为抓手,引导全集团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完善授权管理,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建强二级子企业董事会,加快建立健全外部董事配套制度,为外部董事高效履职创造条件。构建对三、四级子企业穿透式监控的制度机制,及时掌握子企业实际情况

152023-02

生态环境部党组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

2月12日至14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参加学习并主持集体研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参加学习和集体研讨并作交流发言。  本次集体学习采取个人自学、集中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集体研讨时,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动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学习研讨,更加深化了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识,将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会议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定盘星”和“压舱石”,是党和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实践也雄辩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方面。新时代10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不断推进拓展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拓展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生动体现、雄辩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

142023-02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哪些信号?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一图了解】。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发布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对做好2023年“三农”工作提出了要求,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落实这一要求,就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高水平守好两条底线,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农业要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首先必须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在1.3万亿斤以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去年,超过65%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已经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的均落实了帮扶措施,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今后要多管齐下用好发展类项目、激励性补贴、技能型培训等造血手段,让脱贫群众富口袋又富脑袋,转变资源投入和政策帮扶重点,帮助脱贫地区提升内生发展动力。高质量推进三大任务,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首先是产业发展,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乡村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争取农村面貌有提升、生活条件有改善;乡村治理关键是增强治理效能,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新落点。2月12日,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一农业园区蔬菜种植基地劳作。罗星汉摄(新华社)开拓创新实施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支撑农业强国建设。要加快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种业振兴为重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高素质人才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尽快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要深化以稳定为前提、赋权为方向、放活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拓展农民财产权益的完整性,促进小农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