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019-10
陆磊:在开放中变革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经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40年金融业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取得斐然成就的同时,未来的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对此,IMI学术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总结了历史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后指出,金融机构的差异决定了各个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差异,因此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创新是全部金融改革的核心要义;金融机构改革的必要条件是开放,基本含义是引进规则、引进制度和引进竞争;当前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须认识到货币当局不是金融资源直接配置者,解决杠杆问题应该更多地从机构的资本约束出发而发展直接融资机构,系统性风险都来源于道德风险。以下为文章全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核心作用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体现:一是宏观渠道,货币、信贷和外汇政策对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需求端;二是微观渠道,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供给侧。金融改革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其必须在需求和供给两条线同时发力,往往错综交织。因此,改革开放40年中,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货币调控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系改革、金融市场制度设计、金融机构改革,及金融业对外开放等。但是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角度出发,我们始终面临一个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是否存在一个牛鼻子?这决定了改革的操作取向,即是多条战线同时推进,还是存在一个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的“题眼”。1金融机构体系改革创新是全部金融改革的核心要义金融的原始功能是配置资源,附带功能是风险管理。理论上,资源配置都具有跨期性,因而都存在风险,实践中,我国金融改革起点在于且仅在于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同于计划体制的资金来源,显然这属于资源配置。走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在发达与欠发达金融体系、市场经济国家与转型经济体之间,金融体系仍然存在显著差异性。但各国几乎有类似的货币当局、规则相同或相近的金融监管、层次近似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功能一致的金融工具和产品。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差异?显然,微观主体——金融机构的差异决定了各个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差异。第一,体制传承决定了金融机构。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金融改革开放提上日程:从陆续恢复或分设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