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恒华盈投资有限公司 Beijing Grand Wall-In Investment CO.ltd

行业动态
142022-12

供需总体平稳 结构转型加速——2022中国经济观察之能源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和电力生产同比保持增长。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助力能源行业多措并举保供稳价,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稳,为经济恢复向好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加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10月,我国生产原煤36.9亿吨,同比增长10%;原油17098万吨,同比增长3%;天然气17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介绍,前三季度我国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稳。今年以来,乌克兰危机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叠加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研判、超前谋划部署一揽子能源保供稳价政策措施,有效应对能源市场波动。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的机制和价格、库存的监测机制,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提前研判电力供需形势,做细做实保供方案;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推动我国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目前主要供气企业管道气平均供气价格多在每立方米2元至3元,部分尖峰增量气源价格也控制在每立方米4元至5元,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董万成说,国家同时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从而保障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以来,多项重大能源工程喜报频传,不断夯实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基础。7月1日,白鹤滩至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这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战略大动脉,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300亿千瓦时。12月7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泰安—泰兴段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东部能源通道全面贯通。管道全长5111公里,来自西伯利亚的清洁能源,从小兴安岭入境,南下抵达上海,为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保障增强“底气”。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绿色的动力。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亿千瓦,同比增长8.3%。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约3.5亿千瓦和3.6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和29.2%,保持快速增长。1至10月,全国主要发

142022-12

一大波政策利好来袭!厂房、冷库、公路……都要装光伏

进入2022年,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屋顶光伏“宜建尽建”、“能改尽改”的声音不绝于耳。最近一月来,各省市除了在《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未来几年光伏发展的重点和装机目标外,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广光伏发电。包括山东、广东、湖南、上海等地,还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安排。各省市地区这样说:湖南: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内建筑屋顶全部统筹建设分布式光伏近日,湖南省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对于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内具备建设分布式光伏条件的厂房、办公楼等建筑屋顶要全部统筹建设。园区新建建筑物应在项目设计、概算、施工时,同步安装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基本实现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全覆盖。上海市:2025年既有工业厂房屋顶安装光伏不少于1GW12月9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2022年起新建工业厂房至少使用一种可再生能源,屋顶面积安装光伏不少于50%;推动既有工业厂房屋顶可利用面积安装光伏,到2025年安装不少于1GW,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加速布局氢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推动工业企业、园区分布式光伏应装尽装。积极发展“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广以分布式新能源加储能为主体的绿色微电网建设,发展多能高效互补利用运行系统。推进开展电力多元转换、人工光合作用等技术的研究。加快新一代核能技术,新型高效硅基光伏电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热技术,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场、潮汐能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突破。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内蒙古:新建冷库鼓励利用太阳能、自然冷能等清洁能源12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推动冷链物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新能源冷藏车和冷藏箱研发制造,积极推广新型冷藏车、铁路冷藏车、冷藏集装箱。支持各类冷链物流基地、园区、集配中心和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等加强公共充电桩、加气站建设。新建冷库等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要求,鼓励利用太阳能、自然冷能等清洁能源。适应城市绿色配送发展需要,加快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鼓励更换新能源冷

142022-12

人民日报 :服务绿色发展,金融不断加力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上海外滩峰会上表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G20转型金融框架》的重要贡献者。绿色金融不仅是体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加分项,还是防止不转型和慢转型的约束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又需要强化转型金融,有序推动高碳行业和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监管部门积极引导如何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中国人民银行深入参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等国际合作平台,主动引领绿色金融国际议题。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委会相关部门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及更新版,中欧两大绿色金融市场标准的趋同迈出重要步伐。今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同意广州期货交易所开展工业硅期货和期权交易。据了解,工业硅是“硅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属于绿色低碳品种。推出工业硅期货和期权,对于完善工业硅价格形成机制、提升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和助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广州期货交易所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在全球率先构建起较为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方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走在了世界前列。”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说。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政策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也主动作为,服务绿色发展。在湖北,襄阳市襄水源生态公园今年4月份开园,成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的首个节点性工程。水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暗渠生态改造、景观提升等一系列工程的背后,是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8.5亿元贷款资金保障。据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开行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形成服务绿色发展的合力。截至今年10月中旬,国开行已发行“碳中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绿色专题债券1440亿元,余额1190亿元。在江苏,高邮市积极

132022-12

评论丨国际能源市场结构调整进入关键阶段

赵俊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金融实验室主任何秉昊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柳文轩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近期几件影响国际能源市场的大事相继发生,先是欧盟对俄油价格上限及其禁令的正式生效;紧随其后的是英美宣布达成新的能源安全伙伴关系,双方将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以提升能源安全并压低能源价格、稳定能源市场。据悉,英美正在建立一个联合行动小组,以加快双方在短期行动方面的即时合作。作为协议中最受外界关注的一部分,美国计划明年向英国出口90亿-10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而英国政府在其官网的文章中也强调了该议定量较2021年增加了一倍多。然而,据英国政府的官方数据,虽然2021年英国从美国进口的LNG仅为39.09亿立方米,但2022年前三季度,英国从美国进口的LNG便达到了75.75亿立方米;而据往年的趋势,第四季度又将是英国LNG进口的另一个高峰期,所以可以预见2022年全年英国从美国进口的LNG总量几乎注定突破90亿立方米,并有很大概率突破100亿立方米。因此,尽管美国计划明年向英国出口的LNG相较于2021年增加了一倍多,但相较于2022年则并未有显著的改变。目前国际能源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给与需求无法形成匹配,而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欧美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客观原因是国际能源市场所具有的相对割裂的特点。国际能源市场的割裂主要体现在,以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的运输与进出口都高度依赖于相关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两国的能源供需关系一旦建立,在没有强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双方都没有动力去调整既有格局,从而形成依赖关系。但当这种供需关系被打破时,双方也很难迅速从国际市场上找到替代。当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多国停止或减少了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而这让原本平衡的国际能源供需关系被突然打破,不仅让俄罗斯的能源供给无法匹配国际市场上的其他需求,也导致欧洲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寻到新的替代供给以匹配自身的需求。因此,当前国际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建立匹配的国际能源供需关系,而能源供需关系的匹配又可以分为短期与长期。在实施制裁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各国的能源结构调整都是以匹配短期供需为主的。一方面因为这确实是当务之急,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建立新的长期供需匹配关系往往涉及到重资本、长周期的投资,所以各国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直到现在,欧洲

132022-12

金融新基建⑪丨数据资产证券化迎会计制度基础!数据资产入表更进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随着数据资产入表的探索,数据密集型企业或将迎来价值重估。12月9日,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文件指出企业内部使用的数据资源,符合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数据资源,符合存货准则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存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对金融机构而言,其主要是在内部使用数据资源,因此按《暂行规定》要求,数据资源应作为无形资产入表,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仍处谨慎观望中。一方面,数据资源具有虚拟性、可加工性、价值不稳定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价值千差万别,数据的确权立法尚未完善、定价评估难点重重;另一方面,业内相关人士对数据资源作为无形资产入表存在疑虑,特别是在原始数据流通交易合规趋严的背景下,若无市场定价机制和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给出公允价值,可能出现估值过高、调节资产负债表的问题,同时,金融数据信息的高度敏感,使得机构在谈及数据流通交易时始终持保守态度。不过据记者了解,已有电力公司等国企今年在内部新设数据资产设置为一级科目及相关二级科目,一些头部商业银行也在研究将数据资产列入无形资产二级科目进行核算,探索数据资产化,进一步推动数据价值最大化。基于公共数据资产化与企业数据资产化发展,在数据资产登记确权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数据资产证券化、数据资产信托、数据资产担保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创新也迎来会计制度基础。数据资产确权定价探路数据资产的确权与估值定价,是数据资产入表长期存在的一大阻碍。确权方面,今年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对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安全等方面做出部署。未来数据产权制度的出台将解决数据流通交易的确权难题,对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今年上海数据交易所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数据要素视角下的数据资产化研究报告》指出,三权分置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引入“数据产品经营权”,解决了由于数据产品权属不明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将产品数据化,使得市场上的数据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一方面从政策的高度认可了数据以“产品”形态流通的实践,另一方面为数据产品经营者提供了法定的、安全

132022-12

21解读|政治局会议释放6大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志锦 上海报道 据新华社报道,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一般而言,每年4、7、10、12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10月不一定召开),都会研究经济工作。在12月政治局会议结束几天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会召开,政治局会议的一些定调也会延续到经济工作会议中,12月政治局会议被视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据记者梳理,本次会议主要有以下重大信号:1.会议召开时间较早从过往看,12月政治局会议在12月6日-13日之间召开,今年12月6日召开,和去年一样相对较早。如果政治局会议召开得早,那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也相对靠前,有利于更好地部署2023年的经济工作。2.稳增长为重,明年经济增速目标预计在5%或以上会议提出,明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表述看,对稳增长的诉求有所增加。近期,多位官方智囊也表达了对经济增速目标的预期,2023年的增速目标预计在5%或以上,这既和当前的潜在增速相符,也符合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11月26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上表示,要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从2020年起第一个五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应争取达到5.5%,第二个五年5%,第三个五年4.5%。在此情况下,未来五年特别是2023年,推动经济增长重回合理区间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11月26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年度论坛上表示,这三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长率,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建议2023年政府应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他还说,如果2023年上半年能够大步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实际增速可能更高一些,应力争2022-2023年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当然,除了量的指标,也需关注质的指标。据梳理,“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于2019年,和“质的稳步提高”对应出现的——2019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而到了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质的稳

132022-12

11月M2同比增长12.4%,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稳步回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北京报道  11月金融数据延续疲弱态势,但企业中长期信贷连续多增成为亮点,这意味着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在稳步回暖。12月12日,央行发布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11月,M2同比增长12.4%,创下2016年5月以来新高,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仍然比较强。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信贷同比大幅多增3950亿元。社融增量为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109亿元,回落略超季节性。M2增速创2016年5月以来新高具体看,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当月净投放现金1323亿元。其中,M2同比增速创下2016年5月以来最高记录,仅次于2016年4月12.8%的增速;而M1同比增速则是创下2022年2月以来新低,此前低点为2022年1月-1.9%的增速。一般,M2是由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构成;而M1由M0+企业活期存款构成。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976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80亿元。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看来,M2同比增速再次走高主要是由于居民存款大幅多增所致。2022年以来,居民储蓄意愿明显增强。2022年1-10 月消费同比仅增长0.6%,低于2021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22年1-11月,新增居民存款达14.95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同比大幅多增6.93万亿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11月M2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持续加力下,信贷投放和非标融资维持一定景气度,有助于拉动M2增速;另一方面,稳增长基调下,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财政存款减少3681亿元,环比少增1.51万亿元,助力M2增速维持在高位。温彬进一步指出,从金融

132022-12

EOD项目申报要点及投融资模式简析

一、定义EOD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持,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具体来看,包含三个核心要点,一是“融合”:肥瘦搭配,推进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二是“一体”:一个市场主体统筹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整体项目一体化推进,建设运维一体化实施。三是“反哺”:在项目边界范围内力争实现项目整体收益与成本平衡,减少政府资金投入。二、实施EOD模式必要性和意义实施EOD模式是践行“两山”理念,加强生态环保投融资,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探索。(一)EOD模式是实现发展和保护融合共生的重要方式。通过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创新,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产业开发价值,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发展和生态保护融合共生。(二)EOD模式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产品品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增值溢价,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三)EOD模式是加强生态环保投融资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由公益性项目转变为具有开发价值的经营性项目,为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创造条件,实现多元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三、EOD模式的优势 1、国家开发银行等按照独立审贷、精准施策、市场化运作和风险可控原则,选择符合信贷条件的试点项目,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非绝对)。2、根据项目所属行业,市场化主体资信评级、还款资金来源、信用结构等因素,给予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信贷支持。3、优先开展尽职调查、优先进行审查审批、优先安排贷款投放等。4、EOD理念引领下,项目可通过PPP、ABO、投资人+等多种模式实施。四、EOD模式相关政策文件2016年1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探索环境治理项目与经营开发项目组合开发模式意义。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创新环境治理模式。2018年8月,《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