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恒华盈投资有限公司 Beijing Grand Wall-In Investment CO.ltd

行业动态
022024-01

住房城乡建设部:做好有关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和延续工作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做好有关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和延续工作的通知》。通知主要内容如下: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决定取消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企业可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换领有效期1年的相应专业资质证书。工程勘察设计丙级、丁级资质换领相同专业乙级资质证书,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三级资质换领相同专业二级资质证书,有关工程监理企业资质按《已取消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对照表》换领相应专业等级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未申请换领相应资质证书的,逾期自动作废。取得有效期1年资质证书后,企业应在该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按有关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申请延续。二、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资质证书有效期于2024年9月15日前届满的,企业申请延续时,可选择申请资质证书延续5年有效期或1年有效期。申请1年有效期资质证书的,暂不对企业的注册建造师等进行核查。企业应在资质证书1年有效期届满前,按有关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申请延续,经核查合格的颁发5年有效期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未申请延续的,逾期自动作废。                                                              已取消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换领对照表    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  

222023-12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2月21日,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郑栅洁指出,2023年以来,全国能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安全保供和清洁转型双提升、双平稳,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保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能源发展形势,系统谋划、扎实做好202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能源工作。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和转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坚决推动能源清洁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章建华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能源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引领2023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坚强的能源保障。能源行业要紧紧围绕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深刻把握新特点新规律,认真研究新思路新措施,以更高的标准来保障能源供应,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来推动转型变革,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更好的服务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大的力度来打造新质生产力,努力推动能源事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前列。会议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能源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2023年各项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效显著。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系统谋划、融合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各项措施,以主题教育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人民群众用能获得感实现新提升。二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

042023-12

“体系、制度、数据库” 碳足迹管理一个不能少

碳足迹管理成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产品碳足迹管理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工作举措,并明确了职责分工和保障措施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搭建起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总体框架,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响应了近年来市场对于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迫切需求,填补了相关领域制度空白。建立我国自主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作为评价低碳的重要概念之一,碳足迹被用来识别和评估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碳足迹并非一个新概念,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多种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主要以由各类社会团体颁布的标准为主,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PAS2050、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7,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等。产品碳足迹管理成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随着国际气候合作和博弈的日趋升温,多国政府正尝试将碳足迹核算和管理纳入政策工具,如欧洲制定了产品环境足迹指南(PEF),提出了包括碳足迹在内的16种资源环境影响类型指标,并将其作为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依据。此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例如,宝马宣布到2030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40%,据此对原材料采购、部件生产乃至回收环节提出了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意见》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提升我国

082023-11

专家解读|聚焦制度创新 探索降碳路径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试点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开展试点探索对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开展试点探索是推进“双碳”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受所处发展阶段、资源能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双碳”工作面临时间窗口偏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方案》坚持积极稳妥、安全降碳,明确提出不能简单以达峰时间早晚或峰值高低来衡量工作成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找最优路径,重在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有效做法、典型经验、政策机制,以保障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为底线,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高效协同,稳妥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经济水平、人口结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实现碳达峰面临的困难挑战各不相同,需要通过试点示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发展阶段的达峰路径。《方案》坚持因地制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有利于通过探索得出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和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尽快形成一批示范内容明确、成效可衡量、方法可推广的试点经验。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我国要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需要比欧美碳达峰过程克服更多挑战、付出更大努力,不仅要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展改革创新试验,建立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方案》坚持改革创新,明确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绿色转型的政策机制。二、高质量推进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中明确了碳达峰试点建设的重点建设任务,并在编制指南中详细列明了碳达峰试点工作的建设要点。一是聚焦关键领域。城市和园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开展典型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试点探索,就是抓住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牛鼻子。《方案》综合考虑城市和园区不同特征和需求,提出试点建设任务。试点城市主要建设任务包括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重

012023-11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加强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建设

2023年7月17—18日,党中央时隔5年再次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固体废物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肯定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改革的成果,对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强调要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深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成果等,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信心、决心、底气和动力。新时代十年固体废物重点领域治理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并将相关工作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等任务要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固体废物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多项改革和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领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一是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2017—2020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海关总署等部门持续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种类和数量,严厉打击涉洋垃圾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法规制度,加快构建国内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经过4年努力,全面完成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改革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垃圾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同时,改革有力促进大宗原料供给结构优化,2021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3.81亿t[3],比改革前的2016年增加1亿t,增长35.7%。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改革引领了国际固体废物治理格局和理念转变,相关举措成为重塑国际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秩序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推动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助力绿色低

272023-10

将增发1万亿元国债!怎么用?权威回应

吹风会要点:●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抓紧组织开展项目筛选审核,尽快选定项目并下达项目清单和安排金额。●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全部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实施全流程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对挤占挪用国债项目资金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此次国债优先支持建设需求迫切、投资效果明显的项目,坚决避免安排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把国债资金用在刀刃上。关于增发国债资金规模和投向增发国债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特别是三季度以来,整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多个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当然,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资金规模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财政承受能力,决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发行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按此测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资金投向主要用于8个方向:第一,用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恢复到灾前的水平。第二,是以海河、松花江流域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骨干防洪治理工程。支持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防洪治理、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大中型水库建设以及蓄滞洪区围堤

192023-10

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中方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开展务实合作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本届高峰论坛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大会达成了972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中方还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并同各方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 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推动科技创新中方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中方将在本届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支持民间交往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建设廉洁之路中方将会同

112023-10

我国光伏产业进入全新境界 如何应对未来挑战?

当今,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迅猛扩张。仅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便达到了7842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更已突破4.7亿千瓦。与此同时,光伏发电产量也在不断攀升,消纳利用水平保持相对较高。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总量超过了26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0%,平均利用率高达98%。然而,随着技术和应用领域的不断突破,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迈入全新的境界。然而,与此同时,高比例的光伏能源接入也为光伏产业带来了新的考验。众多业界专家共识认为,积极探索新的光伏利用模式将成为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展望未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世江强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实现了从端到端的自主可控,而且有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对推动我国能源变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产业本身而言,在2023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主要环节的产量增速均超过60%;就国际贸易而言,在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5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这已经是出口的‘新三宝’之一;从市场应用来看,在2022年,我国连续十年位居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第一,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容量更是突破了7800万千瓦,同比增长达到了154%。在专家看来,光伏产业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应对“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前景光明。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我国光伏资源总量约为1300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更是超过了400亿千瓦,为确保能源本质安全提供了有力基础。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各领域对新能源的比例提升,增强新能源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作用,已经成为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然而,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能源电力系统结构下,一次能源需转化为电能并接入电网,而由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实用的储能技术,电力系统必须时刻保持供需平衡,这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构成了根本性挑战。充分利用储能技术将成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储能技术有助于实现能源系统供需的实时平衡,解决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带来的风电、光电以及水电等问题,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了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新方向,而配电网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涉及居民用户,并将电能安全传输到千家万户,具有重要的基础设施地位。在新的背景下,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