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023-0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长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了巨大心血。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基层干部到国家领袖,总书记的经历覆盖城市乡村,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深思细究当地生态环境情况,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深邃思考,更能真切体会这场绿色变革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思想底色 有迹可循2005年8月15日,是余村人永远记在心头的日子。当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这个面临转型发展的小山村“一锤定音”。向前追溯,在这美丽家园的参天大树成荫前,一朵思想嫩芽早在习近平的青少年时期便开始浇灌——“我曾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多年,当时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那时就认识到,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40多年前,在黄土高原度过的7年知青岁月,让他深刻体悟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彼时,他用资源循环利用的视角,带领梁家河村乡亲们打淤地坝、建沼气池,治理水土流失,利用农村生态经济千方百计增产增收。2021年9月,再次踏上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惦记着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让习近平总书记过去40多年的从政生涯铺满绿的底色——“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跟随习近平走在基层的脚步,棵棵绿树扎根大江南北,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而此时,习近平已看得更远,开始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期间,他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其中,规划特别指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1985年,习近平赴任福建省厦门市,此后17年半的时间里他都耕耘在八闽大地,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在福建省宁德市,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习近平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