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恒华盈投资有限公司 Beijing Grand Wall-In Investment CO.ltd

时政要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中恒华盈发布时间:2023-08-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长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了巨大心血。


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基层干部到国家领袖,总书记的经历覆盖城市乡村,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深思细究当地生态环境情况,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深邃思考,更能真切体会这场绿色变革如何深刻改变中国。



思想底色  有迹可循



2005年8月15日,是余村人永远记在心头的日子。当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这个面临转型发展的小山村“一锤定音”。


向前追溯,在这美丽家园的参天大树成荫前,一朵思想嫩芽早在习近平的青少年时期便开始浇灌——“我曾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多年,当时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那时就认识到,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40多年前,在黄土高原度过的7年知青岁月,让他深刻体悟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彼时,他用资源循环利用的视角,带领梁家河村乡亲们打淤地坝、建沼气池,治理水土流失,利用农村生态经济千方百计增产增收。2021年9月,再次踏上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惦记着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让习近平总书记过去40多年的从政生涯铺满绿的底色——“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


跟随习近平走在基层的脚步,棵棵绿树扎根大江南北,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而此时,习近平已看得更远,开始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县委书记期间,他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其中,规划特别指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


1985年,习近平赴任福建省厦门市,此后17年半的时间里他都耕耘在八闽大地,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


在福建省宁德市,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习近平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思路,指出要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立体种植业。他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


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习近平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他注意到福建省在农业上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同时,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给水体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十分重视,随后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在习近平的关心支持下,福建省对治理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污染作了规定,还在全国率先发文对沿江河湖泊的一重山范围内划出畜禽养殖禁养区,并把这一制度延续至今。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亲自担任福建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开启了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为福建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


2003年初,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质量便已名列全国第一。今日福建,更是有山皆绿,处处都有取之不尽的“绿色宝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交出了“生态优等生”的答卷。


从村到县,从市到省,习近平一路履职一路绘下美丽画卷。不同时代、不同层级、变化发展的域情,在实践中总结和升华了习近平的生态发展观,跟随他来到之江大地。


2002年10月到任浙江后,习近平一如既往地立刻展开深入调研,历时10个月,深入11个市、69个县(市、区),一个村一个村仔细考察。然而,走着走着,他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


充分调研后,一张蓝图在他心中日渐清晰。2003年6月,“千万工程”拉开帷幕:从浙江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来,“千万工程”创造了许多“高光时刻”。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其发展路径,不仅为我国生态富民提供了经验范例,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不光在乡村。“千万工程”启动1个月后,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总方略——“八八战略”。其中一条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八八战略”提出的第二天,习近平就主持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着手部署“绿色浙江”建设工作,足可见其重视程度之高。



系统规划  历史纵深



生态问题,考验的是历史的眼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坚定走生态文明之路,源自习近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登高远眺,群山叠翠、竹海绵延。眼前的盎然绿意和勃勃生机,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因开发矿山,常年笼罩在烟尘中。


深意不只在山水。安吉之变,折射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没有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有科学和系统的谋划。系统治理理念,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一字之增,系统治理的理念步步拓展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字一乾坤。“生态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对系统观念的深刻洞察与践行。



时代考题  破局落子



近十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历史发展的巨大惯性,注定过往的发展方式、思维观念,会向前“滑行”一段路。


“破”的是观念,“立”的也是观念。“破与立”之间,一次次选择,仿若一道道考题,也是一次次破局。


经济与生态的抉择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生态三问”: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再到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这些年,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发展与改革的考量


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走进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亟须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描绘一张宏伟蓝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开启一场历史探索——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生态文明探索迎来重大突破。


织密改革制度体系——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制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百余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方案陆续出台,覆盖资源、环境、生态、产业等各个相关领域。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体制改革引导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我国逐渐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与世界的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传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和实践,携手国际社会共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为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并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推动第二阶段会议圆满成功。


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理念和中国贡献……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勇立潮头,更见大国担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正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路径。


以历史创造推动历史进步,思想之旗,引领航向。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年后,2023年7月17日~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