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恒华盈投资有限公司 Beijing Grand Wall-In Investment CO.ltd

行业动态

专家解读 |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张波等: “十四五”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思考

来源:中恒华盈发布时间:2022-12-01
【摘要】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已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和国家信息化规划,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用实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应大力推进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系统集约建设、强化数据共享和分析利用、构建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工程

【作者】

张   波: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吴   班: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臧元琨: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工程师


本文刊载于《环境保护》杂志2022年第20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进入建设数字中国新阶段[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2]。《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3]。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4]。《“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要求,实施绿色智慧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等相关论述已经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和国家信息化规划,对生态环境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已经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对全球环境治理的贡献日益凸显。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同时,这些成就也推动了生态环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指引下,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历次改革有力推动下,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历经起步探索阶段(1988—2000年)、拓展应用阶段(2001—2010年)、规模建设阶段(2011—2017年)、统一集中阶段(2018—2020年)。通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B-1)项目、B-1扩项目、省级环境信息网络系统改造建设、日本政府无偿援助100个城市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面、从“分散”迈向“集约”。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按照“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库、一张图、一扇门”(以下简称“五个一”)的工作目标要求,全面加强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和数据集中、资金集中、人员集中、技术集中、管理集中(以下简称“四统一、五集中”),全面建设“大环境、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安全”,形成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架构和新蓝图。

2021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三大任务十一项具体工程,其中包括生态环境优化工程。日前,生态环境部正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积极开展工程项目申报。生态环境优化工程立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监管、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管理、风险预警和联合执法能力,紧密服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生态要素的一体化协同治理水平,全力支撑减污、降碳、强生态[6]

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成效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组建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推进信息化改革创新,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7-9]

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管理

生态环境部建成了生态环境云并全面完成系统“上云”,所有非涉密信息系统均在云上部署运行,实现基础设施“统建共用”;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业务专网,将国家、省、市、县四级生态环境部门全部接入,实现“全覆盖、全联通”和“专网到桌面”;依托生态环境专网联通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视频会议,进一步拓展了移动视频会议的应用范围。

数据资源全面集中共享

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集中汇聚水、海洋、大气、气候、土壤、固体废物、生态、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数据,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科技、环保产业、环境政务、政策法规标准等业务数据以及气象、工商、水利、电力、交通、统计等9类外部数据,数据总量达到150多亿条,并持续动态更新。在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发布数据资源目录2278个,提供数据接口164个,文件2626个,为地方和其他部门提供共享服务。

业务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

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建成“12369”环保举报管理平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平台、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平台、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等业务系统以及部机关无纸化办公、移动视频会议、人事、财务、党建等政务系统,基本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信息化全覆盖。

“挂图作战”助力科学精准治污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在“一张图”上集中展现生态环境信息、集中调度重点任务、集中研判环境形势、集中指挥环境应急。生态环境综合调度系统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挂图作战”,直观展示攻坚战质量、总量约束性指标达标情况及蓝天、碧水、净土等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强化监督定点帮扶、黑臭水体专项督查、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等系统为“7+4”专项行动(即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7场标志性重大战役和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4个专项行动)提供信息化支撑。

便民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部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部级29项非涉密审批事项全部“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生态环境部“互联网+监管”系统归集生态环境监管数据,并向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推送相关执法监管数据670多万条。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微信联合运行,形成“一网两微”合力,45家部属单位门户网站全部纳入部网站群管理。

网络安全保障有力

印发《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安全信息通报管理规定》等规定,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基本健全。部级信息系统开展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生态环境云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等级保护测评。通过生态环境云安全保障体系、专网安全防护、移动安全管理平台等项目的建设,生态环境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预警和主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

统一集中机制全面落地

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四统一、五集中”工作机制全面落地生效。发布《排污单位编码规则》等53项信息化标准,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生态环境部系统全面实施信息化双重管理,引入高质量、规模化第三方服务,有效汇聚信息化人才力量。

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态环境信息化积极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支撑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污染防治攻坚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基础能力依然薄弱

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偏小,部分设备老旧,难以满足创新发展要求。近年来信息化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信息化部门面临机构调整,信息化队伍不够稳定、人员偏少,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

应用服务效能不高

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业务融合程度不深,对生态环境保护核心业务的支撑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统一集中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信息化支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作用有待加强。

系统性、整体性不强

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体系还不够健全,数据的系统性、规范性、准确性有待提升,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够,“全国一盘棋”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安全风险仍然较大

生态环境系统受攻击事件时有发生,网络安全防护不均衡,生态环境部与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联防联控不够,缺乏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信息的迫切需求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系统正处在数字化到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亟须将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推动生态环境服务、监管、决策、协同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政府建设[10]

大力推进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面推动5G、物联网、IPv6地址规划、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等新型网络、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落地应用,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整合利用生态环境云、公有政务云和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已有的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资源,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一朵云”,优化资源配置,扩展和强化云中心计算与存储能力,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云灾备中心,形成“同城双活+异地灾备”的两地三中心架构,确保关键核心业务和数据的安全稳定。

强化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建设。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精准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技术支撑需求愈发强烈,亟待加强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质量等关联分析。“十四五”期间,应积极开展水生态、温室气体监测试点,拓展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获取的种类、频率、范围,探索利用走航监测、无人机、视频监控、智能机器人等手段加强对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监测,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向“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监控数据信息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友好的监测信息产品

把利企便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服务创新,建立政务服务事前主动推送、事中智慧审批、事后精准反馈的公众服务新模式,实现服务一站式集成、政策精准化直达,体验一体化便捷。同时,要大力推行生态环境系统“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执法的事项清单、风险预警清单、责任清单,完善气候变化、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生态环境监测、危险废物经营等领域的环保信用监管机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强化非现场监管方式,不断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系统集约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按照“数据驱动、强化支撑、智慧应用、安全可控”的总体原则,统筹推进“十四五”生态环境优化工程,通过数据中台、智能中台建设,提升一体化、智能化技术支撑能力,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将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领域的各政务系统连起来、统起来,形成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业务融合的一体化大平台,支撑碳排放统计核算、重点流域区域协同治理、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监测预警、考核评估、环境问题发现和整改督办等业务,提升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协同治理能力。

抓住数据共享这个“牛鼻子”。突出数据赋能,激发数据要素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效应倍增作用。一方面,全面推进公共数据、跨部门数据和部内数据打通及共享交换;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数据互操作和平台互信互认,实现数据服务的“可管、可控、可追溯”。开展数据驱动的生态环境高效服务、精准监管、综合决策、协同治理等业务应用场景设计和应用。同时,不断强化对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和动态调控,研究、应用碳达峰、碳中和信息产品,实现决策支撑的科学智能。

构建全方位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深化各类安全防护技术应用,落实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关键信息化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的要求,构建纵深防御的安全防护体系。特别是要把数据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检测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等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制度,从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提供和销毁等各个环节,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不断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提供安全有效的数据支撑保障。

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发展展望


“十四五”时期,国家政务信息化工作迈入以数据赋能、协同治理、智慧决策、优质服务为主要特征的“融慧治理”新阶段。2025年,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将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将迈入智能化的新发展阶段,“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感知网络高速泛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算力强大、运行稳定可靠,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高效协同,政务服务高效便利,数字环境治理方式广泛应用,环境状况统揽、重点任务调度、环境形势分析、环境应急指挥等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5-19). 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8-05/19/c_1122857688.htm.

[2]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EB/OL]. (2021-11-07).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07/content_5649656.htm.

[3]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3-0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03/content_5486380.htm.

[4]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22-06-2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6/23/content_5697299.htm.

[5]中国政府网.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 (2021-12-28). http://www.gov.cn/xinwen/2021-12/28/content_5664872.htm.

[6]中国政府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的通知[EB/OL]. (2021-12-24).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6/content_5666746.htm.

[7]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EB/OL]. (2022-05-14). 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205/t20220514_982089.shtml.

[8]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21年第1次全体会议召开[EB/OL]. (2021-02-09).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15/202102/t20210209_821062.html.

[9]章少民. 中国生态环境信息化:3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J]. 环境保护, 2021, 49(2): 37-44.

[10]章少民. 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 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J]. 中国环境监察, 2021(8): 54-56.


全文转自:环境保护公众号